QQ:13789339
0591-88915666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业新闻 > 正文

小小的图书馆为何充满大大的能量?小山村如何借艺术脱胎?

海峡头条 海峡头条 . 发布于 2022-07-31 11:52:21 21744 浏览




上午十点,全国首个“未来乡村实验区”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里的融设计图书馆里一下子来了很多人。阳光正透过屋顶的天窗撒下随时间游走的光柱,抬头会发现空间里的有些主梁居然不是直的,而是有着天然的弯曲。

舞台上摆满各色图书的书架前,一个小朋友正光着脚在玩耍,另一个小朋友从图书馆的入口处跑过来,用手一撑就翻上了和自己差不多高的舞台,听到“真厉害”的时候,他说,我还能再来一次。



▲青山村融设计图书馆 摄影@黑白之舞

这是个具有农村文化礼堂功能的图书馆,但又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不只是摆放的桌子、椅子还有台灯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还有两边的展架上摆放着搜集自中国大地的材料,它们被分解、装裱、说明以及呈现出设计师对它们的解构再设计……

从市区各地出发集结起来的杭州文旅千人(推广)计划”文化体验者们,就在这个空间里,听中国首家非营利性传统手工艺材料图书馆的设计师张雷分享他的团队与这座青山村的故事。

这个故事,就从这个曾经被废弃的礼堂开始。




▲改造前后的青山村融设计图书馆 摄影@张雷、子夷



“当初一走进破旧的礼堂,就知道我们属于这里。”张雷是这样描述2018年来到青山村,见到这座废弃荒败的礼堂时,心中涌起的感受。

入他眼的这个破旧礼堂,就是青山村村内原本荒废已久、濒临倒塌的东坞礼堂,也是现在的融设计图书馆。张雷回忆,“第一次进到这间礼堂眼前是一片废墟,但我觉得它太独特太美了,它的梁柱并不是一般古建筑那样笔直的,反而是弯弯曲曲、瘦瘦弱弱的,但却有着稳固持久的支撑力。”



▲张雷正在给网友讲述他与青山村的故事 摄影@黑白之舞

张雷和团队花了一年的时间把这里改造出来,“我们坚持一定要用保护建筑方式去修缮的时候,阻力非常大,基本上在中国乡村建筑保护有一个非常要命的一句话,就是修旧如旧。它的意思就是把旧的真的东西拆掉,然后建一个假的。但在意大利、西班牙,我们看到的古建筑的修复叫做‘修旧是旧’,必须是原来的东西,不可以变掉。”

他说当时在修缮这个礼堂时,团队每天在这里监工,生怕施工方嫌太麻烦,直接上推土机推掉,他最坚持的就是要恢复成原始梁柱的弯曲弧度,“当时找施工方探讨,能不能恢复成以前那样弯曲的梁,直接被否决了。后来找到了当年修这个礼堂的木工,现在已经70多岁了,就住在礼堂对面的村子里,把他找回来和我们一起重修这个房子。他自己一听到我们这个要求,都觉得非常感动。”



▲礼堂的梁柱是流动的线条,也是一道风景。 摄影@子夷

这个图书馆就成为了张雷和他的品物流形在青山村扎下的第一根楔子,牢牢驻守在了这个从元代时就有历史记载的小村子里。

融设计图书馆,既有图书馆,更有设计,他所创立的品物流形从“融-传统手工艺解构”的原理出发,将中国首家非营利性传统手工艺材料图书馆与乡村在地文化完美结合起来。

在这里,陈列着他的团队十余年来遍访全国各地,搜罗来名目繁多让人目不暇接的工艺和材料——因为量太大,只能“轮展”,这些带有生命质感的材料也已经成为了这个图书馆里等待检索的书目,翻阅它们的不只是世界各地的设计师和艺术家,还有村民、游客。

杭州文旅“千人(推广)计划的探秘者们也在张雷的带领下参观了楼下陈列的部分展品,纸张、丝线、陶瓷……它们是我们生活中特别熟悉的存在,但当被拆成不同的元素后,成为了另一种灵感的来源。



▲张雷带领大家参观图书馆内的乡村“原材料” 摄影@黑白之舞

张雷说,2009年去米兰留学时,发现很多外国人认为中国设计基本都是抄袭。为中国设计正名,也成为了张雷内心的渴望,“中国设计师可以站在祖先给我们留下的遗产上来做设计。我把它称作:传统的未来。

他和他的两个搭档回国后,在杭州开启了“From余杭”的设计项目,对中国传统工艺进行研究,从油纸伞出发进行探秘,在几个版本都失败后,他们思考了更深层次的问题:油纸伞是否还被需要?


▲2012年,张雷与搭档共同创作的宣纸椅“飘”在米兰设计周SaloneSatelliteDesign Report Award 获得全场唯一大奖,这也是中国设计第一次获得这个奖项,椅子的制作灵感就来自于油纸伞的制作工艺。 摄影@黑白之舞


他们的答案是——油纸伞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但制作工艺不一定。于是,张雷开始从手工艺产品本身转变为对手工艺的解构,十余年来,探索全国各地,寻找每一个传统手工艺背后的内容,将其解构后陈列在了青山村的文化礼堂里。

单单是对中国传统纸的研究,融设计图书馆就系统整理了中国传统手工纸谱系,选取了以麻、皮、竹、草为代表的300余种纸样,解构并展示了十余种中国传统手工艺纸材料的应用案例。



▲图书馆内的乡村“原材料” 摄影@黑白之舞

最终被解构的这些元素,启发了设计师们全新的灵感,有了更多不一样的产品的出现,也展现了不可思议的创意力量,它们都被陈列在融设计图书馆的大堂里,接受评判,也接受赞美。

“物尽其用、就地取材是我从中国传统造物中体会到的哲学,也成为了我们在青山村所做一切的根源。”他说。



曾经,水质优良的青山村龙坞水库由于当地居民以种植商业竹林为生而受到农药、化肥的污染,一度无法被饮用。2014年,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和万向信托资助了龙坞小水源地保护项目,并创建了公众自然教育基地。

青山村从水源保护开始,走出了一条以自然保护、生态旅游度假和文创传统手工艺为支柱的乡村振兴道路。


▲青山村月牙形的龙坞水库雪景 摄影@子夷


2014年,受大自然保护协会的邀请,张雷、Jovana Zhang和Christoph John三人带着品物流形团队,第一次来到杭州余杭青山村,教授当地村民手工艺,也开启了“传统的未来”在青山村的实践与尝试。

2018年,随着城市不断的扩张,他原先工作室所在的余杭五常已经不再符合他“贴近自然”的要求,张雷决定从余杭五常搬入青山村,从那时候开始他们一直在这个村中实践着“手工艺—造物—生活方式”相循环的设计和生活理想。


▲Christoph John教青山村村民制作手工艺品 供图@张雷

他们手把手教会了村民们金网编织、錾刻等工艺,借以代替原来的竹林种植,如此一来,水源得以有机会被净化,村民们也获得了绿色环保的收入,他们的作品甚至成为了展览上的艺术品。

来到青山村的同年,品物流形带着和6位青山村女性村民共同创作的作品《水的一生》,登上了“米兰设计周”和亚洲顶级设计展“设计上海”的展台。这件通过水蒸气、云雨、雪、叶子、蜻蜓等意象和传统竹编的手法打造的“湖”,美妙地诠释了“水的一生”。


▲张雷带领大家参观图书馆内的乡村“原材料” 摄影@黑白之舞

探访者们走出融设计图书馆不远,就能看到青山村的游客中心。这是青山村最重要的一个公共建筑,设计时选择了“竹与土”的对话,两层的夯土房配上外围的竹构建,让这座黄色的建筑与周围的山野与田地融为一体,近看显眼,远看则微微隐于山水之间。

再沿着青山村的村道往前走,看到的是青山自然学校,这是将原先废弃学校进行了改造,变成了面向孩子们的自然学园,从入口处的竹林开始,就进入了一场与大自然接触的亲密之旅。建筑全部由夯土、建筑垃圾压碎制成的砖而建成,墙的内外都保留了夯土本来的土黄色,配上屋顶中式传统的小青瓦,显得古朴而富有诗意,来这儿的孩子们也和建筑一样汲取来自土地的原生力量茁壮成长。



▲青山村游客访客中心 摄影@黑白之舞

杭州文旅千人(推广)计划”的探访者们行走在青山村里的时候,会发现艺术的力量无处不在,无论是每一个被修葺得很自然的小入口,还是村民家门口做成扇形的指示牌,还有被叠音词萌化的每一个处所,连停车场都做了一座伞状的手工艺风雨连廊……来自于乡村本土艺术的力量,正在改变着这个宁静的小山村,让它成为了一种不一样,却极富吸引力的存在。

当天来青山村的不只是杭州文旅千人(推广)计划”文化体验的参与者,还有慕名从市区开了一小时车特意寻过来的——“我是看了综艺,特别找过来的,没想到,这里面比综艺的呈现还要美,还要不舍得走。”


▲青山村内1946年修建的古宅,这栋掩映在树林中的四角围屋总占地面积600平方米,立柱72根,属古建筑保护单位,现在都是古稀老人在此居住。这栋楼在青山村举办扶摇谷艺术节时也被用作艺术作品的展览场地之一,新与旧在此交融共生。 摄影@子夷


游客越来越多,年轻人逐渐回归,不同艺术家的驻村创作,本地传统技艺与艺术灵感的火花碰撞……青山村,正在用艺术探寻未来发展的诸多可能性,这些可能性的最终目标都是让每一座乡村因为自己的在地文化变得更年轻,更有活力。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的这句词也正可用来形容青山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杭州文旅千人(推广)计划”文化体验项目仍在火热进行中,接下来的活动中,将邀请杭州更多的文化人士、行业专家向参与者讲述杭州之所以为杭州的原因,以及这座城市里隐藏的美好秘密,展现城市的文脉传承。


-THE END-

杭州文广旅游发布整理编辑

供稿:杭州市文化和旅游推广中心

转载请注明出处(visithangzhou)


海峡头条

海峡头条

TA太懒了...暂时没有任何简介

精彩新闻